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哈雷迷的“圣地”,探访密尔沃基哈雷博物馆

2017/10/29 5:13:00

Harley-Davidson博物馆,坐落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距离芝加哥约2-3小时车程。只从它的外表,你即已能辨识出,它,就是那个只属于哈雷的博物馆。它,就是哈雷迷们趋之若鹜的圣地——美国哈雷戴维森博物馆!



Harley-Davidson公司于1903年成立于密尔沃基,同年还诞生了美国著名的汽车品牌福特,而另一大汽车厂牌通用都要比哈雷晚五年出现。

 

尚未入馆,便满目各色哈雷摩托车,留着口水,搓着双手(此处毫不夸张),逐一看过去。。。


 

此时巧遇一对夫妇,与想象中不同,他们并没有皮夹克和头巾。但他们双眼迷人的色彩就是哈雷的精神最好的证明,,那种目光叫做“自由” 


 

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巨大的马达轰鸣声,目光迅速沿着声音扫去,博物馆室外赫然放着两台试驾哈雷摩托车! 不多说了,直奔体验区!


如果此前有幸与哈雷亲密接触,那恭喜你,在此地,你可以领略它的不同风采。如果你从未真正与哈雷耳鬓厮磨过,那么,再次恭喜你,在此,你可以享受与他初次的肌肤之亲,亲昵之余,不妨轰大油门,体会脚下升温的排气管和“燥起来”的马达轰鸣!!


进行了一番彻底的耳膜大保健后,肾上腺素直线飙升,哈雷博物馆,我来了!!!进入展馆,直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颗哈雷的“心脏” 


 

踏进博物馆,立刻能够感受到踩下油门,引擎声轰隆响起的FREE RIDE!!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哈雷戴维森发展历史,而在我心中,哈雷永远都是那心中的一句:Freedom!!!

 

博物馆可以看到哈雷第一个50年的发展历程,还能亲眼看到最古老哈雷摩托车 


 

这里陈列着第一个50年生产的经典款哈雷戴维森摩托车。



 

哈雷还成为全美第一辆用于警务的摩托车,然而真正让哈雷名扬天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哈雷的发迹源于发战争财,当赛场上的王者。一战期间,Harley-Davidson生产的军车、警车全面覆盖了战场,公司大约一半的产品都卖给了美国军方。


 

战后1930年的大萧条重创了美国经济,众多摩托车生产商倒闭,但哈雷凭借着美国军方、警方幸免于难。 


 

很快,在经济危机的间接影响下,二战来临,哈雷继续按照原有套路出牌,而此次甚至还做成了国际军工品牌,除了美国,其他参战国也大量购买了哈雷摩托车。

 

因此我们也就有幸可以看到二战中美国队长同款的哈雷戴维森。


 

该展区位于博物馆一楼,汇集了哈雷戴维森在1940年后生产的各经典款车型。

 

在经历二战、越战后,越来越多的退伍士兵将对哈雷戴维斯摩托车的信赖转变为一种信仰, 而此时哈雷又适时(机智)地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周边。



1969年,一部电影的诞生改变了大部分美国人看待自己国家的方式。由DennisHopper(丹尼斯-霍普)和PeterFonda(彼得-方达)主演的“Easy Rider”(逍遥骑士)在当年的美国掀起了一阵票房狂潮,并由此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别——公路片。更是开启了一种更摇滚的新的生活方式



下面资料来自网络

 

哈雷在两次大浪淘沙中成功存活,疯狂的原始资本积累加上军工技术转民用的技术优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风靡全美,这也成就了哈雷的第一次黄金时代。

 

而这仿佛昙花一现,60年代末期,哈雷公司境况急转直下,因公司内部出现了管理不力质量不过关等严重问题,使得哈雷公司濒临破产的边缘,加上日本轻型摩托车大举入侵美国市场,几成为打死哈雷的最后一颗子弹。。

 

但是仿佛明明中自由安排,破而后立。哈雷的涅槃重生恰恰源于此间劫难。1981年,以威廉戴维森之孙威利戴维森(Willie Davidson)和沃恩比尔斯(Vaughn Beals)为首的13位Harley-Davidson投资人筹集资金8000万美元,从AMF手中收回了公司所有权,这一举措,可以说将哈雷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

 

不止救了下来,这还将哈雷带入了超白金时代。1981年6月16日,哈雷骑手从车厂所在地宾夕发尼亚洲长途跋涉前往哈雷的老家威斯康州密尔沃基镇举行庆祝活动,并将这一活动命名为“孤独翱翔的雄鹰”。自此,哈雷骑手们的巡游时代就此开始。


但是,奇妙的是,这一切背后详细的历史音频、影像资料记录均藏在哈雷博物馆,历史和现实在这里巧妙地重逢了。大浪淘沙、凤凰涅槃成就了哈雷文化——自由、反叛、个性、进取。


 

油箱展示墙 


 

令人血脉喷张、充满活力的橙色发动机展示墙 


 

改装是哈雷的灵魂,根据自己的内心,改装——改变、驾驶——驾驭、人车合一,甚至这辆车已经不只是你的摩托,你的哈雷,更是你的知己、回忆,甚至,就是你。他身上的划痕、改装都是你的记忆、情怀、经历、人生

终结者


美国队长

 

殿堂级改装 




工艺实验室,这里详细介绍了哈雷如何将艺术设计与摩托车相结合, 哈雷是如何把引擎的声音铸成天籁的轰鸣


 

继续走下去,这里讲述了哈雷戴维森第二个50年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哈雷的起落,自由永不死。


 

另一个展馆,展示的都是历年哈雷参赛选手和赛车照片,哈雷不光是街头重机,其实哈雷最早是赛车比赛的弄潮儿,早在1905年,哈雷摩托车就在芝加哥的一场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里只透露几张照片,让你感受当年的“老炮儿”。


 

哈雷RIDER,翻译过来,不是一个摩托车爱好者,而是一位哈雷骑士,

哈雷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属于上世纪工业年代的记忆;

哈雷永远保留着上世纪工业年代的血统,笨重而复古,有技术而不炫科技。

 

中世纪的骑士可以佩戴重剑、穿戴盔甲,骑着血统醇厚的战马,踏马疆场;

现在的哈雷车主可以穿着哈雷特色的夹克,头巾,骑着复古笨重的哈雷,游历在我们的钢铁森林。

 

在回家的路上,还遇到很多“朝圣”的RIDER,三五成群,独立阵型,相互保护,他们有自己特殊的手势,他们有对路人的“特殊”的尊重方式(降低轰鸣),他们有对路上车辆的礼遇(超车前,要加强轰鸣,提示我来了,超车后再次轰鸣,表示感谢)。



美国重机的文化,自由骑士的文化是在血液里,融入到法规,这里的交规,哈雷骑士拥有绝对的路权,而且像行人一样被法律保护,他们没有因此“仗势欺车”,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则,回馈路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中世纪骑士的“八大美德”:谦卑(Humility)、诚实(Honesty)、怜悯(Compassion)、英勇(Valor)、公正(Justice)、牺牲(Sacrifice)、荣誉(Honor)、灵魂(Spirituality)这八个美德。



致敬——FREE R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