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越挫越勇的中国摩托市场或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2017/10/12 9:17:00

就在不久前,关于摩托车未来的争论和探讨还是甚嚣尘上,尤其是网传的新能源推进时间表让不少人觉得悲观,或许不久的某一天我们再也听不到令耳朵怀孕的四缸声音,也不用再为一根上万块的天蝎排气纠结,取而代之的是悄无声息的电动摩托。而这种讨论不止在国内,连日本摩托圈也有类似的调查。

加上长久以来被摩友诟病的禁限摩迟迟没有松绑的迹象,甚至总体上更加严峻;临近某些重要会议,连加油都成了问题;普通代步摩托车市场被汽车消费和电动自行车严重冲击,即便一些不禁摩的城市,摩托车商家的数量也越来越少,销量较高峰期是断崖式的下降。

一切好像都预示着摩托行业的衰败和边缘化,即便这个行业消失,似乎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可是有些数据的表现,一些行业的变化,却给出了相反的信号。


比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8月,全行业累计产销摩托车1127.23万辆和1129.98万辆,同比增长3.88%和4.37%。产销量居然还增长了?2016年的产销量是历年来最低的,2017年出现了增长,是不是行业回暖的标志呢?这个是宏观的数据,从微观上讲,比如我所在的城市,不禁摩,2016年的销量也是历年最低的,今年比去年有提升,正好与总体数据吻合,我想这不是巧合。


比如,国内的大贸摩托车店越开越多,尤其是深陷出售传闻中的杜卡迪,今年开了好几家店,甚至在禁摩区广州开了一家店,而且开店的步伐并未停止,未来将有几十家杜卡迪大贸店。杜卡迪为什么这么看好国内市场?肯定不是拍脑袋的。

比如,倒三轮摩托车纳入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标准,正式归为摩托车行列,可以注册上牌,甚至可能E照就可以驾驶。摩托车突然有了存在感。

比如,国内摩企对大排量摩托的研发及投入,上个月摩博会我们看到了宗申的RX系列越来越丰富,隆鑫的300、500、650渐成梯队,升仕放言在310之后直上公升,轻骑的250和650太子也将在明年推出,豪爵300已露面容,4缸750也在紧锣密鼓,贝纳利和春风的公升车已经在测试......

再比如,这两天最热门的春风和KTM联姻,春风今年是好事连连,先有公司上市,再有与KTM合资,春风公务车的订单已经排到几个月后,普通摩托都很难订到货。尽管杭州禁摩,春风依旧加快发展步伐,与KTM合作建厂,说明资本市场还是看好摩托车行业的。

上面的数据和种种迹象都是行业内部的一些变化。那么外部环境呢?主要还是两个影响因素:


一、绕不过的禁限摩。

据统计全国有几百个大中城市实行了禁限摩政策,换句话说,2017年前8个月的销售成绩是在几百个大中城市禁摩的基础上取得的,是不是可以说,即便政策环境如此不堪,还能卖这么多摩托,那么又何必老盯着禁限摩这个既成事实不放呢?


在春风和KTM合作的消息下面,有摩友留言:然而杭州禁摩。杭州禁摩确实存在,或许将一直如此。但是如果春风这样的摩企也盯着禁摩,那眼里就没有市场了,就不会和KTM合作扩大经营了。禁限摩之外的市场仍然很大,即便杭州禁摩了,杭州玩车的摩友还是照样在玩。


二、新能源的取代。

看到这么一个消息 : 史上最详细打脸贴来了,德国禁售燃油车是假新闻!

关于新能源取代燃油动力在国外有很多争论,国内也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时间表。相对于国外,国内的新能源取代燃油动力或许可能性更大,十三五规划里已经有明确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要求,发改委也拟定了对汽车企业的双积分政策,2019年实施。但是离全面禁止销售燃油动力汽车还有一段时间,网上通常的说法是2030年,即使按照这个来,即使摩托车同步实行,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可以利用,足够了。


如果这样看,行业内部快速转型,产销出现回暖,外部环境没有多大变化,总体还是朝着利好的方向在发展。

十年前的摩托黄金时代,几乎没有研发,COPY+组装是基本模式,五羊款+GY6+110弯梁构成了市场的主要车款,竞争力来自于渠道和成本,几乎是只要有车就能卖,就能挣钱。

现在的摩托市场,弯梁销量进行冰河期,125/150跨骑持续萎缩,踏板摩托销量和份额都在增加,250及以上的娱乐型摩托以每年30%左右的幅度增加。市场将呈现两个形态,踏板成为代步主力车型逐渐取代普通跨骑和弯梁的位置,娱乐型摩托消费比例将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看到很奇怪的现象,雅马哈和本田都在努力扩展踏板的产品线,国产品牌都在玩命做大排市场,分工明确。

中国的摩托市场仍然有1500万台以上的产销量,仍然是一个千亿规模的市场,在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电动自行车进入平稳期的情况下,摩托车也应该到了触底反弹的时候了,摩托行业仍大有可为。


至少,未来2-3年内,国产大排会层出不穷,摩友们要做的就是准备好钱袋子。



关于春风与KTM的合作,摘一段《摩托财智》的推文


至于排量范围,厂方表示可以大胆预期,这意味着KTM的390以上的车型,甚至公升级排量的车型都有可能陆续引入到中国生产。虽然限于国内配套水平、生产加工能力、技术保护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很多关键部件还是需要进口,加上国内的制造成本高企,所以中国制造的KTM产品,也不会便宜太多,但可以期望的是价格比原装大贸进口,应该还是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价格高昂的大排量,否则就没有合资建新工厂的必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