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Honda

HONDA CBR600RR特輯-From 1987-2013

2015/5/30 4:06:00

1985年,KAWASAKI GPZ600RR NINJA(忍者)開創了600 SUPERSPORT先河,經過廿多年進化,新一代600 SUPERSPORT各具特色,例如狂野見稱的YAMAHA YZF-R6,就是以超俯伏座姿及爆發力強勁的引擎給騎士「車手上身」的感覺;相反,今輯專題主角Honda CBR600RR就以容易駕操及漸進馬力輸出為賣點,為了讓CBR600RR迷了解愛車的進化史,本誌找來三位駕駛不同年代CBR600RR的車主炮製今輯專欄。(由於內容詳盡,專欄以2頁刊登,敬請留意)

第一代CBR600F至最新CBR600RR基本數據比較:

●1987 HONDA CBR600F-乾重182kg、馬力85ps (63 kW) /11,000rpm、排氣598cc。
●2013 HONDA CBR600RR-濕重186kg、馬力120ps/13,500rpm、排氣599cc。


●為甚麼形容CBR600F/RR為友善良駒,從2001年四台不同牌子的600比較圖可看到,不論是軑把高度及腳踏下調位置都較對手高及低,目的是照顧騎士在街道駕駛的舒適性,這也是CBR600RR多年來的設計理念。



●協助製作今次特輯的車主,(左)浩文-05 CBR600RR、家濤-07 CBR600RR、東-13 CBR600RR。

●每代CBR600RR除了擁有新外型,彎向性能一代比一代銳利。




●HONDA CBR600RR起源~

要追溯CBR600RR起源,必須從59年第一代四衝CB72講起,當時HONDA開始向外發展,車廠憑著CB72的可靠性及耐用度成功開拓龐大歐美市場,並奠定電單車皇者地位。為了制衡其餘3大日本車廠,1969年HONDA推出聞名於世的CB 750 Four,車輛使用4衝直4引擎,與此同時開創了先進的直4年代(直列4汽缸)。車輛非常受市場歡迎,因此衍生了多個版本,例如1970年CB 450、1971年CB 350(雙汽缸)、CB 250(雙汽缸)、CB 500 Four、CB 50(單汽缸)及1974年第一代的CB 400 Four等等,而1978年推出的6汽缸CBX更是HONDA首台採用DOHC雙凸輪軸及4氣門的電單車,翌年更推出4汽缸CB 900F。

當時的街車還未走進「啡呤」年代,所謂的Superbike,外型跟現時的NK車分別不大,高軑及引擎外露。直至80年代,車廠才陸續將「豬頭」及「肚兜」加在車輛上,最後才發展至Full「啡呤」跑車。而率先披上「豬頭」的CB車系是1981 CB 1100R(RC)量產車,81年首批只有1,050台,推出原因是為了符合參加規定使用市販車改裝新例的耐力賽。1982年及1983年HONDA還推出大包圍CB1100R(RC)及CB1100R(RD),限量1,500台,所以售價十分昂貴,而編者也認識一位車友收藏此車。

但正宗CBR卻要追溯至1983年的CBR 400F,此車外型像一台煎皮拆骨的NK車,丁點跑車風範也沒有,可是風冷直列4汽缸引擎卻配備了先進的REV汽閥門控制系統,轉數低於8,500rpm時,每個汽缸的2汽門(每汽缸共4汽門)便停止運作,當轉數超過8,500rpm後4個汽門便全面啟動,目的是減少耗油量,經改良後成為VTEC系統,並引進至HONDA汽車上,成為家傳戶曉的名字。

1984年,車廠還分別推出「半啡呤」及「全啡呤」的CBR 400F Endurance(耐力賽型)及F3版本,此車推出目的是參加當年Formula 3耐力賽。1986年,CBR 400F退役,其位置由全啡呤的水冷CBR 400R AERO取代,此車就是現今Honda CBR 600RR的雛形。隨著KAWASAKI GPZ600RR NINJA(忍者)在1985年推出後,600跑車漸受歐美市場重視,HONDA也在1987年推出第一代CBR600F,車輛外型跟日本版CBR400R AERO十分接近。


●1959 HONDA CB72,改變了外國市場對日本車抄襲及不可靠的看法,並取代歐洲車成為最好賣的電單車。


●1969 HONDA CB750 FOUR開創直4主義,標誌著電單車進入新時代。


●為了符合參加SUPERBIKE及耐力賽新規例,首批披上豬頭的量產版1981 HONDA CB1100 R(RB)只有約1,050台。


●量產版的1982 HONDA CB1100 R(RC)更披上大包圍,是當年少數有大包圍的跑車,馬力達到115PS,由於此車是量產跑車,因此價錢十分昂貴,此車是本地車迷收藏。

●第一代正宗CBR終於在1983誕生~

車輛型號是CBR400F,專為日本市場而設,車輛馬力已達到58ps,前叉還有TRAC防俯衝系統。


●HONDA CBR400F就像一台拆走包圍的NK車,回想當時日本4衝250及400,如此細排氣也是採用直4引擎,不得不佩服日本車廠的科技及研發精神。

●比較1984年2衝HONDA NS250F(PGM前身)才發現,跟第一代4衝的CBR400F十分相似。


●CBR400F引擎使用名為REV系統,8,500rpm下關掉每汽缸2個汽門,8,500rpm後4汽門才回復運作,在汽門開啟時有明顯加速力,引擎聲響同時變湊,這是VTEC的前身。



●1984年HONDA還推出「半啡呤」及「全啡呤」的CBR400F ENDURANCE(耐力賽市販版),孖圓燈是耐力賽戰車的標記。



●FORMULA 3或F3,是當年流行的400cc比賽,也有耐力賽。


●1986年,HONDA推出CBR400R AERO取代CBR400F,以今天角度看車輛屬SPORT-TOURING(運動巡航型),就如廠方新聞稿形容車輛為騎士提供舒適性及“未來”的感覺。


●隨著1985年KAWASAKI GPZ600RR NINJA(忍者)面世後,600跑車開始受到歐美市場重視,HONDA以日本版CBR400R AERO為藍本,在1987年推出CBR600F Hurricane。


●同級對手,左是1985 KAWASAKI GPZ600RR NINJA(75hp馬力)、中是1986 Yamaha FZ600(54.64hp馬力),右是1988年SUZUKI GSX-600F (80hp馬力)。三台車也是現今流行日本600跑車的前身,相信部份讀者聽都未聽過。

●早在1984 HONDA CBR400F面世前,2衝車已成為香港電單車主流。(左是Bike中,右是李有昌)

相關內容:


2衝精神-HONDA PGM

..............................................................................................................



美加版才稱為Hurricane颱風。

●1987 Honda CBR600F-三歲定八十
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600跑車偏向舒適高軑的SPORT-TOURING(運動巡航車)。KAWASAKI於1985年在歐美推出GPZ 600R Ninja,1986年Yamaha推出FZ600回應,同年7月,HONDA於日本推出CBR 400R,當Honda意識到600cc跑車重要性後,因此以日本版CBR 400R為基礎,開發更大排量的CBR 600F(美版為CBR 600F Hurricane),新車於1987年推出市場。

多年來,Honda都是憑可靠性及易駕性取勝,CBR600F也不例外,車輛當年已擁有同級最強的85匹馬力,引擎更高達13,000rpm及採用近牙波箱,是Powerband廣闊其中原因之一。在街道上行駛無需頻頻轉檔,即使轉數跌至2千多轉時,用5檔扭油車身也不會打冷震,引擎仍有不俗的加速力,就像一台大綿羊。

至於裝備,正方形鋼管雙翼樑車架、41mm前叉、Pro-Link多連尾避震及4衝直列4汽缸16氣門等等,但當時還未流行使用增加尾段輸出的Ram-Air增壓系統。

89年,Yamaha推出全新93匹的FZR 600,可是Honda沒有推出新車的跡象,為了回應對手的挑戰,Honda只提升第一代CBR600F引擎性能,改良地方包括生死氣歧道、活塞、燃燒室,提升壓縮比、點火時間及化油器等,目的是提升吸/排氣效能,此舉令馬力由85匹暴升至93匹。至於當年香港市場並不流行600跑車,原因是定位「唔湯唔水」,與此同時2衝戰車早已成為騎士們心目中英雄,否則是玩750或以上的Superbike,但購買600跑車的騎士多屬斯文型。

CBR600F推出時,適逢美國首次舉行AMA 600大賽,本田力壓群雄並連奪三屆總冠軍,其聲望如日方中,受惠多個冠軍銜頭及車輛的性能,在市場上一支獨秀,即使其他對手相繼推出改良版,CBR 600F多年來高據600市販市場榜首位置,直至98年Yamaha推出YZF-R6才扭轉形勢。


為了方便起見,Honda利用1986年日本版(左)CBR 400R加以改良,於1987年推出CBR600F(右),因此兩款車的外型十分相似。

..............................................................................................................




1991 Honda CBR600F2~
90年,Kawasaki推出當年喻為最高車速的600跑車-ZZ-R600;翌年,全新Honda CBR600F2面世,新車從頭到尾,包括引擎及車架均經過重新設計,引擎的缸徑x衝程由舊款63mm X 48mm改為65mm x 45.2mm,很明顯是提升車輛加速力,還有凸輪軸鏈條經過重新佈置,使新引擎比舊款縮短50.8mm,有助工程師改善車輛的操控性。

新引擎配用全新的34mm CV化油器(舊款32mm),壓縮比提升至11.6:1(舊款11:1),高達100匹的馬力,更成為當時賣點之一,同時是600級跑車之冠。可能是車廠設定得過份User-Friendly,操控起來並不像100匹的馬力,對開慣大排氣量跑車的車迷有點失望。為了加強散熱效能,「啡呤」兩側設有名為Direct Intake Cooling的入風口,作用是冷卻引擎頂及讓鮮風直接送入引擎,但此系統並非Ram-Air加壓系統。

至於車身裝備,頭尾採用跟RC30相同外型的輪框,新設計的車架同樣是由普通的正方形鋼管製造而成。雖然車重比舊款輕微增加,仍然是同級最輕的跑車。在賽道上,F2依舊以無敵姿態勝出91年美國AMA 600冠軍,9場分站賽事中獲得7場第一,不論賽道或街道,她的氣勢一時無兩。93年底,最後一代F2的尾避震還加入氮氣樽裝置。


●當年CBR600F使用流行的方型鋼管尾擔,但車廠卻加上連尾泥擋的塑膠蓋,造型看起來像Works跑車的鋁合金尾擔。



●第一期CBR600F2只配備標準尾避震。


●最後一期的CBR600F2配有氮氣樽尾避震。

..............................................................................................................




●1995 Honda CBR600 F3~
95年,Kawasaki推出跑車化的ZX-6R Ninja,本田則順勢推出CBR 600F3,兩台新車的馬力及重量雖然看齊(100匹),但Ninja最大的賣點是使用鋁合金車架,F3依舊是採用改良的正方形鋼管車架,相對來說缺乏新鮮感。雖然如此,本田例牌為F3升級。

其中最矚目是加入Direct Air Induction系統(即是Ram-Air,其他對手已有類似系統),設於車頭兩側小窗口及中央的入風管道,令高低速吸入適量鮮風,提升敏捷加速力,固此Ram-Air也有「假Turbo」之稱。據外國技術人員稱,Ram-Air可增加7-8%尾段輸出。。

除此之外,引擎的生氣歧管縮減5mm來加快入氣流量、活塞環及曲軸啤呤均塗上特製物料減低磨擦、壓縮比提升至12.0:1,因此需要編寫全新點火程式,而轉數亦從13,000rpm增至13,300rpm。

其他改動地方,包括前浮動碟加大至296mm(舊款276mm)、更粗壯的尾擔、新設計鵝頸及鋁合金散熱水箱等等。

新車不負眾望,於各大傳媒比試中贏得「十項全能」的美譽,即表示她的性能十分平均,可是過於容易操控、接近零瑕疵的表現、偏靜的排氣聲及沒有激情的加速力,卻惹來缺乏個性的批評。不管怎樣,CBR 600F3無論在賽道或市場上依舊保持一哥地位。隨著新款Suzuki GSX-R600出現後,最後一期97版CBR 600F3的馬力提升至105匹。



●名為Direct Air Induction System是CBR600系列第一代Ram-Air增壓系統,車速低於20km/h時,空氣便從車頭兩個小窗口進入引擎內,當車速高於20km/h後,更多容積空氣便從中央入風口進入引擎內,所以讓新款CBR600F3比F2有更敏捷油門反應。至於最新款CBR600RR的Ram-Air,中央入風管道內還加有閥門控制高低速的入風量,避免低速行車時過量空氣進入引擎內,影響行車表現。事實上,這個中央進氣口設計在高速行駛時把大量鮮風引進引擎後,反導致冷卻水箱鮮風過少,導致水溫過高,下一期CBR600F才改良過來。


●在宣傳單張上,車廠也特別賣弄Direct Air Induction增壓技術。

..............................................................................................................



●1999 Honda CBR600F4~
90年代尾,只餘下CBR 600F3仍採用舊式鋼管車架。這都是次要,隨著2衝250跑車沒落,幸好Yamaha於98年推出R6,使跑車的魅力得以延續。新款R6無論是外型及性能,都散發純種跑車味道,連向來忽視600跑車的香港車迷也投懷送抱。

根據觀察,Honda若非迫不得已,鮮有將最好技術一次過投放到新車上。說回CBR600F4,當時的對手已開始針對賽道性能開發;相反,CBR 600F4仍堅持Sport-Touring的路線。雖然如此,從舊款F3升級至F4後,車輛的性能及裝備得到全面提升。

升級重點包括比舊款方型鋼管車架輕7kg的鋁合金車架,軸距由1,405mm縮短至1,395mm後,維持高速穩定性之餘同時也提升靈活性能。而全新引擎比舊款輕3kg,起動摩打細30%,車輛乾重只有170kg,比舊款輕15kg。為了榨取更多轉數,缸徑及衝程改為67mm x 42.5mm(舊款65mm x 45.2mm),因此轉數紅區增至13,500rpm,比舊款多出200rpm。據設計師講,更大容量的風鼓配合更大口徑的36.5mm化油器及改良的Ram-Air系統,尾段輸出額外多5%。頭叉亦由41mm加粗至43mm,還附有全調校功能及名為HMAS的系統(取代TRAC防俯衝系統),其原理在前避震底內加裝俗稱油壓杯士來控制油壓,藉此提升吸震效能,避免挫底發生。

新車前掣動採用CBR 900RR規格的4活塞卡鉗,尾胎則採用更粗更薄的180/55-17,取代舊款160/60-17,還有比舊款大17%的散熱水箱等等,最重要是馬力由105匹增加至110匹。值得一提是新車備有電子防盜系統,需要配備裝有晶片的車匙才能著車,否則即使更換匙膽及電子點火都無法著車。

以新款CBR 600F4為例,是當年最遲採用鋁合金車架的600跑車,即使是現時最新款的CBR 600RR,仍未有Slipper Clutch防鎖死離合器。


●全新的鋁合金雙翼樑車架。


●舊款CBR600F的鋼管車架。


●43mm正立前叉頂設有回彈油壓調校,還有晶片防盜車匙。


●車輛配備CBR900RR的NISSIN 4活塞煞車卡鉗及不秀鋼排氣管。


●新車取消中間Ram-Air入口風,更大口徑兩則入風管道為這台SPORT-TOURING加添了一點氣勢,但毫無疑問增加了風阻。

..............................................................................................................




2001 HONDA CBR 600 F4i SPORT/F~
一門兩傑(電子燃油噴注PGM-FI)
上一代CBR600F4玩完鋁合金車架後,是時候告別化油器,因為「行i」年代已經降臨,好處是電腦準確地控制點火時間及根據各種數據計算較準確空燃比,大大提升燃燒效能。「行i」減低汽油消耗及降低廢氣排放之餘,同時節省騎仕荷包。事實上,拜16bit(當時屬高科技)高速電腦及電噴所賜,CBR 600 F4i的油門反應變得更加敏感,少了舊式化油器遲滯的感覺。

除了「行i」外,Honda同時推出Sport版及F版,前者採用跑車的分離式座墊,後者採用一體式座墊,並附有手挽。但兩款車依舊維持SPORT-TORUING的形態。

為了加強Sport版跑車性能,輪距及重量均比F版短4mm及輕1kg,並且提升腳踏高度,避免過彎時發生磨腳踏,還有較硬的避震設定、引擎採用更輕的飛輪(Flywheel)、長2.5mm的傳動軸及大1齒的尾牙,讓SPORT版有較好的扭力輸出。雖然只有輕微的分別,但實際騎乘時,SPORT版比F版有較佳的轉向反應及加速力。

至於舊款F4跟F4i SPORT/F還有甚麼分別,例牌加強車架剛性、頭避震油壓芯改用鋁合金、加大口徑的供油系統、加大風鼓容積、前煞車卡鉗改用鋁合金活塞、增加機油容量及更低磨擦度的活塞環等等,不但增快轉數提升,比舊引擎多700rpm至14,000rpm。整體來說,受到對手的影響,原裝600F4i SPORT已邁向賽車化。


●車廠聲稱,F4i新Ram-Air比舊款F4增加了15%進風量,而管道內也增加了名為Resonator Chamber(諧振室),但英文譯名只能表達一半意思。其作用是減低高速入風時產生的聲響(呼呼聲),可避免超出驗車噪音限制,這個諧振室同時可避免加速/減速時產生的亂流,影響進入汽缸的風量,其原理跟2衝引擎改善低扭輸出的「嘩佬」或密室有異曲同工之秒



●SPORT版擁用分離式座墊。


●F版採用一體式座墊,並附有手挽,車輛設定與SPORT也有輕微分別。


●SPORT版。


●落場鬥美國AMA SUPERSPORT 600的CBR600F4i戰車。



相關內容:
HONDA RC211V的V5引擎-挑戰難度的驚世巨著


多年來,車迷對Motogp科技趨之若鶩,HONDA為了在市販市場上擊敗R6,最終以 MotoGP廠車RC211V為藍本開發出全新CBR 600RR。她的造型,包括尾排氣管、尾擔、PGM-DSFI燃油噴注及全新Unit Pro-Link多連桿尾避震均是移植自RC211V,而PGM-DSFI及Unit Pro-Link更是首次應用至市販車上;這亦標誌著Sport-Touring的CBR600F完成歷史任務。

為了讓15,000rpm的新引擎暢順運作,舊款只有1粒燃油噴注器的PGM-FI不呼應用,新款PGM-DSFI是採用2個注射器,配合32Bit行車電腦,讓中高轉時有更穩定及敏捷的加速反應。

至於發展自Off-Road的Pro-Link尾避震,好處是讓車輛有更好重量分佈及高低速有漸進的吸震效能。而新款Unit Pro-Link多連桿尾避震頂部與主車架分離,當輾過凸凹不平路面時,可減低頭尾避震互相影響。

中空構造的鋁合金車架是利用高壓注入技術及模具鑄造出來。最先使用是1998 VT 250 Spada,經過多年發展後,車廠能夠造出更複雜型態及大面積的車架,既可控制不同部位的厚度,輕量化之餘同時減少焊接位置,大大提高車架的剛性。

其他強化地方包括更大容量Ram-Air入風口、45mm前避震、更大馬力及更纖細引擎,最重要是車輛體積更纖巧。雖然CBR 600RR已全面賽車化,但車廠仍保留她的本性,廣闊Powerbank及不算極端的座姿,依然是最「舒適」、易操控及擁有十項全能的特性。可能這代跑車 以賽道為開發目標,她的頭尾避震設定一改以往作風,完全缺乏舒適性,甚至過硬,即使調至最軟,仍不太適合街道使用。


●新一代CBR600RR一洗昔日F4的Sport-Touring風格,變身為正宗Supersport跑車。


●第一代CBR600RR打正旗號應用多項Motogp戰車科技,加上羅絲長勝效應,絕對有助新車銷情。


●驟眼看,原裝CBR600RR已有Works跑車的感覺。


●(左)Motogp HONDA RC211V戰車,而(右)2003 HONDA CBR600RR其中賣點是採用尾排氣管設計。


●尾排設計成為該代CBR600RR賣點之一。


●不再是傳統的方型鋼管尾擔,取而代之是新設計粗壯的鋁合金尾擔。




●多連桿式單筒避震-這是從爬山車移植至道路賽車上,現已廣泛使用,不同車廠也有不同的 名稱,特點是避震底部以搖臂式多連桿連接尾擔,好處是把震盪過濾,減少 影響車身穩定性。早年HONDA把其PRO-LINK多連桿避震移植至RC211V進行測試時,車廠測試車手及廠隊車手羅絲有嚴重分歧,前者認為PRO- LINK增加穩定性,羅絲則認為吸震反應變得模糊。


●移植自Motogp的Unit Pro-Link多連桿尾避震及新款粗壯的鋁合金尾擔。


●PGM-FI全寫是Programmed Fuel-Injection,即程式化電子燃油噴注,日本廠方稱為「電子制御燃料噴射裝置。至於來自RC211V的PGM-DSFI雙噴咀燃油噴注系 統,首次應用的市販車是2003 CBR600RR,廠 方解釋是車輛高達15,000rpm,如果單靠舊款只有一粒燃油噴注咀,是不足以應付高轉供油的需要,因此必須在風鼓及進氣歧管加上噴咀。當轉數提升至 4,600rpm後,位於風鼓上的噴咀開始運作,結合32bit高速電腦(舊款16bit),為引擎提供適量的霧化氣油,提升油門反應。



●仿Motogp RC211V的外型,第一代CBR600R迷倒不少騎士。

..............................................................................................................


●2005 HONDA CBR 600RR~

跟大勢升級-倒立前叉
2003 Kawasaki ZX-6RR/636及2004 Suzuki GSX-R600已轉用倒立前叉及放射式卡鉗,新款05版CBR 600RR主要是強化車輛的性能,改良地方包括由傳統正叉改為41mm擁有全調較功能的倒立前叉及放射式煞車卡鉗,而避震的設定亦較適合街道行駛,至於外型,包括Ram-Air入風口、「啡呤」、車頭細燈、頭沙板及座椅只作輕微修改。

新車比舊款輕6kg,偷輕部件包括已加裝催化器的排氣管、副車架、尾擔及更薄的車架。引擎方面,汽缸壁則塗上名為鉬(molybdenum)的物料,有效降低磨擦及更耐熱,配合全新編寫的點火時間程式及新PGM-DSFI注射器,雖然馬力沒有增加,但轉數提升速度更快更早,雖然如此,仍有不少人認為她的中 段輸出較弱。


●這代CBR 600RR,重點是由正立前叉改用倒立前叉及升級至放射式煞車卡鉗。



●比較兩代車,唯一是靠前叉及掣動系統分辨。


●2005 CBR600RR-車主浩文拉上2013年馬坤斯初登Motogp世界舞台試車的拉花。


●最年輕的Motogp世界冠軍-馬坤斯。


創造最年青冠軍的歷史-馬坤斯與史賓莎


..............................................................................................................


●2007 HONDA CBR 600RR~
無可否應,R6是CBR 600RR最強勁對手,05版R6加入倒立前叉及放射式煞車卡鉗後,06年YAMAHA迅即推出更戰鬥格的R6,因此吸引不少街跑狂熱份子購買。雖然如此,CBR 600RR傳統的User-Friendly(友善)理念並沒有動搖。

勉強來說,上代CBR600RR只屬小改Face-Lift版,可是強敵出現後,CBR 600RR不得不徹底強化及改變外型。第一步當然是減磅,例如採用鎂合金盤頂蓋及波箱蓋、體積更細的離合器及散熱水箱等,而鍍上鉬層的鍛合金活塞不但輕及 減低磨擦力,配合輕量化的連桿,可以加速轉數上升速度,輕量化後車重降至乾重155kg(比舊車輕8kg)。

而採用Fine Die-Cast鑄造技術的新車架不但輕,更由原本11件中空部件燒焊而成縮減至由4件組合而成,燒焊位置大減之餘,剛性同時提升。

為了增加直路及彎向穩定性,還加入體積更細的新一代HESD電子釘把,行車電腦計算車速及轉向角度等數據提供最佳行車穩定性。最可惜是車輛沒有Slipper Clutch(防鎖死離合器),至於在入風口管道加入的IACV(Intake-AIR control valve)進氣嘩佬,可以說是電子風Choke,控制著車後或怠速的進風量。為了針對舊款的中段輸出不足,更大 容積風鼓、改良燃油噴注系統及點火系統等,令車輛的Pickup有明顯的提升。多項的改良不但令馬力增加至120匹,並讓她成為體積最細的日本600級戰車,2009年,車廠還追加ABS版。


●07 CBR600RR車主-家濤,也為車輛加裝了不少補品。




●全新外型,新設計的Ram-Air入風口讓車輛魅力大增。


●新型中置式Ram-Air入風口,取代舊款兩則入風口。




●車輛還加入了電子釘把,全電腦控制,沒有調校功能。


●CBR600RR HANNspree WSBK車隊特別拉花版。

..............................................................................................................


可點擊放大高清圖片觀看


●2013 HONDA CBR 600RR~
雖然部份歐洲車廠(MV AGUSTA及TRIUMPH)陸續加入600 SUPERSPORT市場,可惜受到全球經濟下滑影響,現在整體發展已停滯不前,日本四大轉款速度也明顯放緩。但盛傳改款多時的HONDA CBR600RR終於在2012年底曝光,新車亮相後迅即掀起熱話,包括編者在內,不少車迷表示未能接受新設計的車頭。可是經過一年沉澱後,車輛越看越順 眼。

沒有突如其來的馬力輸出,CBR600RR向來是容易上手的跑車,今代也不例外,經過改良後彎向表現比上一代更上一層樓,並且不下於以彎向見稱的3缸MV AGUSTA 675。至於新車試駕感受,可回顧本誌早前製作的特輯。(完)


●最新款
CBR600RR使用Monobloc放射式剎車卡鉗。


●今代車頭設計以降低風阻為開發目標,概念來自Motogp HONDA RC212V。





●特別版配上橙色輪框。


●2013 HONDA CB600RR採用非常流行的SHOWA BPF大頭活塞前叉,下壓及回彈調校分別獨立設於叉頂,預載調校則設於叉腳。





●再一次感謝三位車主協助製作該輯專欄。




●從第一代2003 HONDA CBR600RR至最新款都是採用尾排設計,05(右)及07(中)款兩位車主已更換了改裝排氣管。






Honda CBR 600F from 1987-1999 規格表
呎吋 SIZE 1987 Honda CBR 600 F 1991 Honda CBR 600 F2 1995 Honda CBR 600 F3 1999 Honda CBR 600 F4
全長 2,050mm 2,010mm 2,055mm 2,060mm
全闊 685mm 695mm 685mm 685mm
全高 - 1,130mm 1,135mm 1,130mm
輪距 1,405mm 1,395mm
座位高度 810mm
最低離地距

-

140mm 130mm 135mm
淨重 182kg 185kg 185kg(濕重206kg) 170kg(濕重199kg)
油箱容量 15.5L 16L 17L 18L
引擎 ENGINE
引擎模式 水冷四衝程並列四汽缸DOHC 16氣門
排氣量 598c.c. 599c.c.
最大馬力 85ps/11,000rpm
(1989年款擁有93ps)
100ps/12,000rpm 100ps/12,000rpm(97版擁有105ps) 110ps/12,500rpm
最大扭力 5.99kg-m/8,500rpm 6.4kg-m/10,500rpm 6.4kg-m/10,500rpm 6.8kg-m/10,500rpm
壓縮比 11.0 : 1 11.6 : 1 12.0 : 1 12.0 : 1
缸徑x衝程 63.0 x 48.0mm 65.0 x 45.2mm 65.0 x 45.2mm 67.0 x 42.5mm
供油系統 4具32mm CV型化油器 4具34mm CV型化油器 4具36mm CV型化油器 4具36.5mm CV化油器
點火 CDI 電腦控制數碼
前傾角 -
拖曳距 -
起動 電撻
驅動模式 鍊條
離合器 / 
波箱
濕式多片6前速
車架 CHASSIS
車架型式 方形高拉力鋼管車架 鋁合金雙翼樑車架
前懸掛
系統
37mm正立前叉 130mm行程 41mm正立前叉 130mm行程 41mm正立前叉 130mm行程 43mm正立前叉 120mm行程
後懸掛
系統
Pro-Link單筒油壓彈簧
前制動
系統
2x276mm鑽孔碟配對向2活塞卡鉗 2x296mm鑽孔碟配對向2活塞卡鉗 2x296mm鑽孔碟配對向4活塞卡鉗
後制動
系統
218mm鑽孔碟配單活塞卡鉗 220mm鑽孔碟配單活塞浮動卡鉗
前輪胎 110/80 ZR17 120/60 ZR17 120/60 ZR17 120/70 ZR17
後輪胎 130/80 ZR17 160/60 ZR17 160/60 ZR17 180/60 ZR17


Honda CBR 600F4i to RR 2001-2007 規格表
呎吋 SIZE 2001 CBR 600 F4i F/Sport
()為Sport版 
2003 Honda CBR 600RR 2005 Honda CBR 600RR
2007 Honda CBR 600RR
全長 2,065mm 2,065mm 2,010mm 2,002mm
全闊 685mm 685mm 695mm 686mm
全高 1,130mm 1,135mm 1,115mm 1,096mm
輪距 1,390mm(1,386mm) 1,390mm 1,384mm 1,375mm
座位高度 810mm 820mm 820mm 820mm
最低離地距

136mm(135mm)

135mm 130mm 130mm
乾重 170kg (169kg) 168kg(濕重198kg) 164kg 155kg
油箱容量 18L
引擎 ENGINE
引擎模式 水冷四衝程並列四汽缸DOHC 16氣門
排氣量 599c.c.
最大馬力 110.2ps/12,500rpm 117ps/13,000rpm 117ps/13,000rpm 120ps/13,500rpm
最大扭力 6.5kg-m/10,500rpm 6.73kg-m/11,000rpm 6.73kg-m/11,000rpm 6.7kg-m/11,250rpm
壓縮比 12.0 : 1 12.2 : 1
缸徑x衝程 67.0 x 42.5mm
供油系統 PGM-FI電子燃油噴注 PGM-DSFI電子燃油噴注 PGM-DSFI 電子燃油噴注 PGM DSFI電子燃油噴注系統
點火 CDI 電腦控制數碼
前傾角 -
拖曳距 -
起動 電撻
驅動模式 鍊條
離合器 / 
波箱
濕式多片6前速
車架 CHASSIS
車架型式 鋁合金雙翼樑懸吊式 雙翼探式鋁合金車架 鋁合金雙翼樑車架
前懸掛
系統
43mm套筒前叉
(全調校功能)
45mm正立前叉
(全調校功能)
41mm HMAS倒立前叉
(全調校功能)
直徑41mm HMAS倒立前叉
(全調校功能)
後懸掛
系統
Pro-Link單筒油壓彈簧
(全調校功能)
Unit Pro-Link單筒油壓彈簧
(全調校功能)
Unit Pro-Link單筒油壓彈簧
(全調校功能)
Unit Pro-Link單筒油壓彈簧
(全調校功能)
前制動
系統
2x296mm浮動式鑽孔碟 2x310mm鑽孔碟配對向四活塞卡鉗 2X310mm鑽孔碟配對向四活塞放射式卡鉗 2X310mm鑽孔碟配對向四活塞放射式卡鉗

後制動

系統

220mm鑽孔碟配單活塞浮動卡鉗 220mm鑽孔碟配單活塞浮動卡鉗 直徑220mm單鑽孔碟 220mm鑽孔碟配單活塞卡鉗
前輪胎 120/70 ZR17
後輪胎 180/55 ZR17


2013 HONDA CBR600RR規格表
呎吋 SIZE
全長 2,029mm

全闊 684mm
全高 1,115mm
軸距 1,373mm
座位高度 820mm
最低離地距 137mm
裝備重量(裝滿電油) 
186kg (C-ABS-196kg)
油箱容量 18L
引擎 ENGINE
引擎模式 水冷四衝程DOHC直列4汽缸16汽門

排氣量

599c.c.
最大馬力 120ps/13,500rpm

最大扭力 6.7kg-m/11,250rpm

壓縮比 12.2 : 1
缸徑x衝程 67mm x 42.5mm
供油系統 40mm節汽閥PGM DSFI電子燃油噴注系統(共12吼雙噴咀)
軚角 23度45'

拖曳距(T) 96.3mm
驅動模式 鏈傳動

波箱 濕式多片6前速近牙波箱

車身 CHASSIS
車架型式 雙翼樑鋁合金車架
前懸掛系統 41mm Showa Big Piston Fork全調校功能倒立前叉(120mm)
後懸掛系統 全調校功能Unit Pro-Link HMAS單筒尾避震(130mm)
前制動系統 310mm x 2鑽孔碟配放射式4活塞卡鉗
後制動系統 220mm鑽孔碟配單活塞卡鉗
前輪胎 120/70 ZR-17

後輪胎 180/55 ZR-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