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Honda Tech views:小坐垫,大学问

2015/4/12 1:53:00

有一次,我在柜子里找寻工作用的护目镜,结果在柜子的角落发现了一只装有老照片和胶卷的袋子。自从搬到现在的家,完全忘了柜子里面居然还收着这个。真是令人怀念啊!照片里的我才刚刚二十出头。这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那时候还是驾骑两人出行用的双人摩托车。因此,后座上不是坐着女朋友就是其他朋友。在被朋友们批评“我再也不想坐在你后面了!”之后,为了驾驶的更平滑、舒适,我不断提高包括油门、刹车、换挡操作等在内的驾驶技巧。当我沉浸在这样的回忆之时,突然脑子里闪过一个简单的问题:“骑行者的驾驶水平是否应该由乘客的舒适性来决定呢?”长期以来,我一直都是从骑行者的角度去评价驾骑水平的好坏。

我几乎很少坐在摩托车后座上,尽管如此,我还是以自己的经验给过很多人建议:“两人同骑摩托车不仅能够讨女朋友欢心,也是快速提高驾驶水平的捷径”。

后座的人坐得舒适,正是因为骑行者对摩托车基本性能掌握得好。现在,我是不是应该好好验证一下后座的乘坐感受呢?这样,也忘了找东西,开始思考怎么样验证比较好。


为了获得验证效果,我必须要坐在后座,而这时就需要一个骑行者了。谁来充当这个角色好呢?我脑海中浮现出几个人选而后又被我否定了。骑行者高超的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像高中时第一次坐在朋友后面那样混杂着期待和不安的心情的话,还能安静地坐在后座、好好地去验证乘坐感受吗?我觉得不能仅仅依赖我一个人的想法,另一个人的意见也很重要。骑行者必须是女性。我想,女性的视角以及载着我这么魁梧的男人行驶所带来的那种不安、紧张感,一定会揭露后座真实的舒适性。

自愿参加性能测试的西村梨沙小姐充当了骑行者的角色。她是一个模特,同时,也能驾骑 1000 cc 的重型摩托车。我询问了她的感受,她说,拍摄驾驶摩托车或乘坐在后座的场景会让她紧张,但是一想到“还是第一次载体型这么魁梧的人。老实说,到底行不行啊”时,就更不安了。也就是说,她是合乎要求的。


验证有以下几个要点。

1 座位前后、宽度等的舒适性。

2 脚踏的位置。

3 后座扶手位置是否恰当,抓握感受如何。

4 后座载客时,骑行者有何感受……。


我打算从以上要点出发感受后座的舒适性。并在一个晴朗的星期一骑车驶上了马路。


我坐在 PCX150 的后座。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在女骑手的后面。对于 168 cm 的西村小姐来说,骑坐在 PCX 上,脚掌能够轻松点地。不过身高 183 cm、体重 85 kg 的我纵身跨上高出一截的后座时,一开始还担心车子会不会摇晃。当我说着“我坐好了”并跨到后座上时,西村小姐说她没有特别的感觉。我感觉不仅仅脚掌能接触到地面,并且在那个状态下也能很好地维持平衡。跨坐在座位上时,脚踏在地上所带来的安心感对于通勤族来说很重要,我听说技术人员研发时,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如果摩托车不能很好地控制,即使开起来,骑行者也会紧张得不得了吧。

我们来到了交通繁忙的马路上。转过第一个十字路口后,很快遇到红灯停了下来。“没事吧?”我这么问着西村小姐,她回答我说“比想象的轻松,跟平时行驶情况差不多”。

那么,我也集中精力对后座进行体验吧。

在坐下来的那一瞬间,感觉座面面积设计得恰到好处。后脚踏是可收纳式的。收起时,摩托车呈流线型造型;需要使用时,将脚踏拉开即可。脚踏恰好位于能够很好支撑身体姿势的位置,让人感到放心。在等信号灯时,只要注意不要让我的鞋尖碰到西村小姐的腿即可。车子一旦开动起来,脚尖就完全不会碍事了。


加速时,我发现拥有适当软硬度和吸收性的座位能够给身体很好的支撑。同时,由于前后空间划分明确,因此骑行者和乘客不会发生相互碰撞。座位前后也预留了很大的空间,不会有被固定在某个地方的感觉。

后座扶手这个配件设计得如同飞镖一般,感觉非常有型,能给这款车的外形加分。当然,除了外形好看,为了便于手指抓握,而不限定仅能抓握某个地方,其内侧形状也作了精心的设计,从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匠心独到之处。精心设计的后座扶手加上前后宽大的座位尺寸使得摩托车在加减速时带给身体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人不容易疲劳的诀窍之一。

 

当我们行驶到了石板路时,PCX 的引擎、悬挂这些部分有着超乎想象的舒适性。能够两人舒适地驾骑摩托车穿街走巷,对于通勤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驾骑非常平顺,臀部没有感受到令人不愉快的引擎震动,也没有路面凹凸不平所带来的颠簸感。有时候甚至觉得可以就这么轻松地驾骑着摩托车行驶到任何地方。后座的视野也不错。

我重新认识到,后座的舒适性跟位置是否恰当、座位是否宽松等等都有关系,这也体现着摩托车的综合性能。

  

西村小姐说“驾骑轻松得超乎想象”。毕竟这款小型轻便踏板车后面还载着一个体重 85 kg 的彪形大汉呢。“你坐上后座时,我觉得位置很宽松。因为是 150 cc 的轻便踏板车,我都做好乘客跟骑行者挤在一起的准备了。但是座位很宽松,驾骑也很灵活”。我也一度以为这种级别的轻便踏板车如果乘坐两个人,将会非常的吃力,但是这款摩托车在动力性能方面却表现得游刃有余,我甚至都觉得可以驾骑着它长途旅行。在评价摩托车性能时,实事求是的态度非常重要。

以前,我曾经坐过其他厂家同级别轻便踏板车的后座。那时,我们是两个男人驾骑那款踏板车,坐上去之后,我发现摩托车的前部变轻、有种不稳的感觉。因此,坐在后座的我不由得加大了抓握后座扶手的力度。那根握柄很细,我至今还记得我的手指都握痛了。虽然座位本身尺寸并不小,但是坐在后座的人更加容易受到引擎及后悬挂震动的影响。如果这些地方做的不好,人也会感到非常不安。老实说,我是再也不想两个人同时驾骑摩托车了。

即使同是 125 级别的车型,为何会有喜欢驾骑和不喜欢的区别呢?这是价格上的差别吗?不是的,时至今日我才重新认识到,这种区别主要看设计师是否为骑乘者考虑。


接下来是CB250F。

这款摩托车是 CBR250R的街车款车型。给人印象最深刻就是它那如同运动型摩托车一般的楔型外形,让人觉得很时尚。后座的位置比骑行者座位高出一截。


侧看西村小姐跨骑在摩托车的模样,感觉相当潇洒。当然,当体格魁梧的我跨上后座时,还是有点担心会不会给西村小姐的腿造成负担。但是,西村小姐在我跨骑在摩托车上时,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我想,这跟摩托车的座位设计得能让骑行者轻松点地有很大关系。这款车型的座位形状设计使人的脚部能够很好地向外打开,并且也没什么车身零部件会阻挡脚掌直接落到地面。同时,手把宽度等尺寸也能让停止状态的摩托车得到恰到好处的支撑,让人觉得很放心。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驾骑高手,也无论什么体型和性别,都可以选择驾骑摩托车。因此精心制作这些基础部位是相当重要的。

当我跨骑在后座上时,发现后悬挂有点下沉,但是据西村小姐说,她只是单脚支撑,并没有用很大的力气,就感觉到有个轻飘飘的物体坐上来了。

 实际上,当我跨骑到后座位上时,我感觉很自然,也能够很好的把握左右平衡。这是因为脚踏和座位的位置关系设计得很好。

西村小姐将摩托车开得很平顺。座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一点也不觉得促狭。座位的造型使其能够很好包裹臀部,脚踏的位置也能够根据骑行者与摩托车的姿态轻松踩踏,这让人很放心。


这主要是由于后座扶手的尺寸、抓握感觉设计得恰到好处。此外,也没有单缸引擎以及行驶时所带来的震动感。车身很稳定,不会因为路况不好而摇晃。我觉得这款摩托车可轻松满足远行要求。

换挡或减速时,车身会前倾、后倾,只要手抓住左右两侧的后座扶手,整个上半身随着车身前倾、后倾,就很容易获得平衡。有一种“只要抓握好后座扶手就万事大吉了”的感觉。乘客也可以与骑行者同享驾骑的乐趣。


这样,乘客也不会忽左忽右、妨碍专心驾骑的西村小姐。乘客能够给骑行者创造一个安心驾驶的环境,在设计时这一点也很重要。双方都可乐享舒适、安全的驾骑体验。

这样就能心情愉快地驰骋了。这款车采用了尾部上翘的时尚造型,但是设计师在后座位的设计上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西村小姐说:“即使是两个人同时驾骑,CB250F 也是相当好用的。我曾以为 250 cc 摩托车的动力不足以支持两个人同时驾骑,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市内通勤的话,这款车绰绰有余。

后来,我从骑行者的角色换到了乘客的角色,因为后座位比驾骑座位高,所以一开始我担心会不会有一种坐在高处的感觉。但是,摩托车启动后,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支撑,因此完全不觉得害怕。”

虽然我的身高、体重与她不同,但是感受差不多。坐在后座时,在摩托车启动后,立即会有很放心的感觉,能够和骑行者同享驾骑乐趣,这难道不是很棒吗?


FORZA Si


这次,我体验的车型是本田的大型踏板车 FORZA Si。骑行者仍然由西村小姐担当,我依旧坐在乘客座位。我叫了一声准备坐到车上,这时,西村小姐的双脚看上去稳稳地撑在地面上。她说,当我跨上后座时,感受到了来自车子的支撑,这让她消除了不安。

我坐到后座时,立即感觉到座位与脚踏位置设计得很好。特别是 FORZA Si 后脚踏的位置尤为优秀。同时,座面前后左右的尺寸都设计得恰到好处。能够感受到那种良好的包裹性。这样的位置使得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时,脚掌都能够很好地踩踏。当然,在转弯时,也没有不安。从骑行者的角度来说,感觉“用下半身很好地控制了摩托车”。摩托车行驶得很顺畅,几乎只要抓好后座扶手即可。我还发现摩托车的装配以及后座扶手的形状与在 PCX 得到的感觉一样,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经过再次验证后,才终于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意味。首先,是自己要有安心感。有了安心感才能放松驾骑,才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我一边沉浸在舒适的后座内,一边思考着在我的稿件中要写“我一直只知道大型踏板车的座位看上去又大又舒适,现在我才知道,只有具备将骑行者、乘客的驾骑位置最优化的技术,才能确保这种舒适性”这样的话,结果,都忘了跟西村小姐交换驾驶这件事。

驾骑摩托车的西村小姐说“这款车不仅超乎想象的稳定,载人时也没什么感觉”。能够自如地驾骑也是前后座摩托车重要的性能之一。只有对摩托车的制造课以非常严格的要求,才能呈现出这么优秀的座位、后座扶手位置及造型。那天,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的某个路段遇到了很强的横风。但是,骑行者和乘客都没有不适。这真是太好了。也就是说,短途、长途都没有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曾经体验过几次非本田的大型双人座踏板车。虽然宽大的乘客座位看上去很舒适,但是,一坐上去就觉得座位与脚踏的位置让人很不舒服,全身体重仅由臀部支撑,给人很不稳定的感觉。坐上去以后,感觉座面虽然很大,但是如同坐在椅背很高的高脚凳一般,让人很没有安全感。

此外,以庞大著称的后备箱使得车身臃肿,并影响腿(小腿)放置到脚踏上。行驶起来,路面震动也通过那里传达到腿部,让人很不舒服。如果脚掌得不到很好的接触而是仅用脚尖踩在脚踏上,在启动或加速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踩踏。这款号称加速威猛的踏板车使我每次在信号灯启动时都需要腹部用足力气。制动时,减速也很慢。我感觉那款车并不是一款理想的交通工具。我那时才知道,骑行者与乘客对不同车型的驾骑感受可以相差那么大。想到那样不愉快的经历,更让我明白自己对本田的后座是多么的念念不忘。


GL1800 Gold Wing

最后试驾的车型是本田的招牌高级旅行车 Gold Wing。我常常想,这款车最舒服的位置就是后座了。这次,终于作为乘客坐到了如沙发一般的座位上。


由于西村小姐是第一次驾骑 Gold Wing,她似乎对如此大的尺寸很紧张,说罢“我先一个人驾骑看看”,便将车驾骑了出去。尽管一开始很紧张,但是仅用了5 分钟,便明白这款车是如此好骑,因此她转忧为喜地对我说“没关系。咱们走吧”。载着西村小姐来到拍摄现场的我突然有一种被西村小姐看破的感觉。是的,原来驾骑 Gold Wing 是那么简单的事。

 

西村小姐载着我将车子驾骑了出去。“你虽然坐在后面,但是摩托车行驶得很自然,我甚至没觉得有人坐在后面,这一点让我很惊讶。虽然我在摩托车停止、用脚支撑地面时,有点不安,但是,因为平衡性很好,脚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摇摇晃晃”,西村小姐这么说着,脸上掩不住笑意。


后座拥有超乎想象的舒适性。它在停止时,让人觉得与一般的座位也没什么不同,但是,摩托车一旦开动起来,却让人感到兴奋。最大的感受就是舒适,乘坐的感觉非常棒。其次就是除了包裹性强,乘客还能够体验到如同驾骑摩托车一般的感觉。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在于座位的尺寸保证了前后左右拥有足够的空间,同时,脚踏的位置也恰到好处,这保证了良好的驾骑位置。此外,由于脚踏设计成扁平状,脚在放置时,能灵活调整膝部以下位置。当摩托车转弯车身发生倾斜时,身体可以靠在带靠背的行李箱上,通过后背感受摩托车的运动,这进一步提高了人车合一的感觉。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感觉。

以前,曾经听开发 Gold Wing 的工程师说“开发出了世界一流的后座”。应该就是因为上述理由。

座位的座面不仅包裹性很强,为了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还采用了高档的材质,手肘放置在扶手状部位时,感觉比一般汽车都轻松。从这里能够充分体验到 Gold Wing 的匠心独到之处。因此,即使不驾骑也能乐享 Gold Wing 所带来的愉悦。

座位与脚踏位置关系恰当、座位尺寸宽大、没有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感觉,以及由于前后左右尚有移动余地,因此不仅使人能够乐享驾骑所带来的乐趣,还能降低给身体造成的负担等等,这些感觉都是本田摩托车所共有的优点。在任何时候,位置都可以轻松调整。

这样,乘客也会觉得很放松。这一定会传达给骑行者,给其带来安心感。她之所以能够安心驾骑车身与两人体重加起来超过 500 公斤的摩托车,摩托车所具备的良好平衡性应该是关键原因。


同时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乘坐舒适、几乎没有感觉到来自引擎的震动。跟骑行者一样,对于乘客来说,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自摩托车启动后就一直不绝于耳。世界上拥有豪华配置以及不菲身价的旅行车很多,但是像这样从乘客角度出发,如此舒适、如此想乘客所想的车型不多。没有多余的震动,排气声音也很小。当然,乘客也不会受到引擎、排气系统所散发热气的烘烤。

我曾经多次感叹,惊讶于世上竟诞生了让乘客和骑行者都如此满意的车。

顺带说一下,坐在乘客席的西村小姐也满怀喜悦地说“很宽大,感觉像是坐在自家沙发上一般。即使不抓住后座扶手也会很放心。带我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这天,我试乘后座的本田车型有 PCX、CB250F 以及 FORZA Si,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试乘的感觉。再次阅读时,突然发现所写的内容几乎相同。例如由于座位包裹性好、脚踏位置适中,所以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支撑。后座扶手的位置、形状都设计得便于抓握。但是,由于脚踏与座位的位置让人很舒服,即使不用力抓握后座扶手,上身也不会前后摇晃等等。

既然183 cm 的我能乘坐得如此舒适,那么比我体格小的人乘坐起来一定会觉得座位更宽大。对于骑行者座位来说,必须满足骑行者脚掌能点地这样的条件,对于只能通过骑行者来完成支撑的乘客来说,座位“乘坐起来很宽大”无疑是件好事。本田让驾骑双方都感到舒适的技术是普通座位所不具备的。实际上,其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如果具备了如本田般的技术,无论是欣赏风景、还是相互说话、亦或远行,都能从后座获得更大的驾骑乐趣。也就是说,在横跨摩托车的那一瞬间就能感受得到本田对后座舒适性的那种追求以及技术含量。因此,如果有中意的摩托车,在确认驾骑位置是否舒适的同时,也别忘了确认后座是否舒适。

就像我拜托西村小姐一样,一定要两个人同时驾骑试试。一个人驾骑所不能意识到的,两个人就可以。请一定要试着两人一起上下车。请比较一下到底是哪一个厂家在座位的尺寸、表面质地以及坐垫等细节方面做得更好。那些普通座位所不具备的地方,正是需要实际调查的地方。因为那些细节里一定隐藏着本田技术的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