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重庆嘉陵

嘉陵镇厂之宝CJ50 中国第一民用摩托车

2014/9/29 11:24:00

嘉陵CJ50资料:

嘉陵CJ50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产品下线时间:1979年;发动机型式:单缸、两冲程;排量:50ML;最高车速:≥60km/h;最大载重:70kg;整备质量:49kg。



前言

什么是摩托车?刚刚经历过十年文革的中国人还毫无概念,大家都想不到两个轮子的车,除了自行车外,还有一种叫做车——“摩托车”,当1979年10月1日,5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场骑行时引起全国轰动。



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时摩托车制造与研发都是围绕着“保家卫国”这唯一的条件。在那时的如:南昌洪都机械厂的长江750、上海自行车二厂的幸福250等,这些国产摩托车均是按照部队作战与通讯为要求设计制造,后来才根据公、检、法、国家机关以及国企工厂单位的交通需求限量配发,这样摩托车成为只有机关单位才有的公家车慢慢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第二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各地,随着“民族工业”的复兴,许多摩托车品牌如同雨后春笋,在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黄金积累期,200多家企业一起登场,随着品牌战、价格战闹得沸沸扬扬,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有选择的范围,也从此有了心中的性价比。



嘉陵CJ50就是这个时代具有革命性以及代表性的产物,它是中国摩托史上一辆为适应市场经济与消费者需求而设计制造的全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


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个能勾起许多人回忆那属于自己的“激情岁月”——CJ5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般城镇工人的月收入很低,许多连百元都不到。所以一辆千元的CJ50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记得老爸对我说过,当时他和大哥两个人努力工作存钱想买一辆,但是最后存钱的速度远没有车涨价的速度快,最终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摩托梦。


CJ50造型简洁利落,驾驶轻便灵活,两冲程的发动机非常简单、操作简便,这一切都令人着迷。尤其是,在回油门时皮带传动系统会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像悦耳的铃声。这时许多它的“粉丝”一听到这独特的响声就知道 “小嘉陵”(大家对这个小家伙的爱称)来了,帅气小巧的它当时是许多人的梦想。


1980年在北京东单路口


1979年在北京市六部口南口岗


诞生背景

时间推回到1987年4月4日,在全国人大六届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


这宣告在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领导下,自1985年中开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裁军正式结束,在历史上称为“百万大裁军”。曾经的军工企业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只需按国家分配的订单生产。生产出的产品由住厂军代表检验监督,A级车供应部队,B级分配公、检、法,C级车发放单位、工厂及对外销售。


部队大规模精简后部队战备物资需求锐减,甚至有储备过剩的现象,这对当时的军工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赵紫阳提出,军工企业有人才、有技术、有设备,要发挥特有优势向民用产品进军,赵紫阳提出要向南斯拉夫共和国学习,造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


1978年,跟所有的兵工企业一样,这个军工老厂同样面临和平年代枪弹需求大量减少的窘困。嘉陵及时解放思想,迅速贯彻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方针,开始探索“军转民”的生存路线。


当时厂领导班子决定转型生产摩托车,据说当这一战略思想对外宣布时遭到了不少兄弟企业的嘲笑,因为当时代号为“451”的嘉陵厂,在四川八大军工企业中,只能算是“老幺”。



1978年10月嘉陵着急全厂技术员开会,成立了一个“摩托车筹备小组”,然后组织人员到当时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南斯拉夫考察,大家要搞清楚摩托车到底是什么样子!之前我们说过那时很多的老百姓没有见过摩托车也不清楚他是什么样子。


于是在当年12月,考察团就启程出国了,不过没想到这次考察并不顺利,到了南斯拉夫后考察团就遭到了冷嘲热讽,诸如对方问:“中国有没有自来水啊”、“中国人不是只会骑自行车吗”之类的话,但是在谈判中,南斯拉夫托马斯公司提出,摩托车的心脏——发动机必须用他们的,中国摩托车不能进入有他们销售点的市场,除了巨额技术转让费外,还要另付1.5%的技术提成费等。


考察团在1979年2月初回到北京后,讨论认为南斯拉夫的合作条件很苛刻,并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于是,他们又启程去了日本,到了日本后,才真的是大开眼界,在参观了本田和雅马哈的工厂后,发现对方不但质量好,而且品种繁多,经过选择后,最后确定选择本田的PA50车型,订购了3辆,它也就是CJ50的前身了。



1979年4月20日,嘉陵开始组建摩托车研究所,到9月15日,第一辆“嘉陵”民用摩托车就组装成功,经过200多公里的试车,其主要性能指标超过了南斯拉夫托马斯公司某型摩托车。让一度怀疑中国机械工业制造水平的南斯拉夫刮目相看。


当年10月1日,当第一辆嘉陵牌CJ50摩托车驶进中南海时,中央领导薄一波亲自迎接了这份民族工业的厚礼,随后5辆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天安门广场绕场骑行一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赵紫阳对周围的人介绍:“这是四川嘉陵厂(当时重庆隶属四川)生产的摩托车!”为了在国庆节当天作为对全国人民的献礼,这五辆CJ50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试制完成。


CJ50作为中国民用摩托车的开山始祖,它带领了中国由自行车王国进入了摩托车时代,当年生产的55辆摩托车,全被北京市民买走。可以说,CJ50作为中国民用摩托车的开山鼻祖,带领中国由自行车王国进入了摩托车时代,这台小车造成的反响,甚至引起了日本的重视。


随着1980年CJ50摩托车正式投放市场,中国大地上刮起了“嘉陵旋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嘉陵”成了民用摩托车的代名词。就像长江与幸福代表着军、警用摩托车一样。



CJ50推动了“JH”序列

当年,有意进军摩托车制造领域的嘉陵购买了三辆本田PA50整车后,拆解测绘,克服了种种难题,一比一仿制出了该车的“山寨版”。CJ就是“长江”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CJ50推出不久日本本田公司便从市场上买了此车之后拆解研究,结论是认为嘉陵“侵权”,开始与这家“胆大”的中国企业交涉。在交涉的过程中,本田窥到了中国市场潜在的商机,狡猾的日本商人将维权交涉变成了合作洽谈。


为了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摩托车生产的高起点、多品种、大批量,1981年,嘉陵确定了先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于是嘉陵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日本本田公司签订了第一个《技术合作合同》,在中国市场合作生产CJ50,并对嘉陵自己研发的CJ50进行技术改造,由本田负责技术和部分零件的提供,嘉陵负责生产销售。



有了本田的技术投入,CJ50的质量立马得到提升,成为走俏摩市的抢手货。它是嘉陵与本田合作的第一款车,也是嘉陵产品序列中第一款“JH”(嘉陵本田)。



通过合作,使CJ50车很快达到了国际同类车型的先进水平,1982年,“嘉陵”CJ50型摩托车在春季广交会参展,经香港客商代理出口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摩托车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摩托。1986年12月,“嘉陵”CJ50型摩托车获“国家银质奖”。



1983年,嘉陵和本田再次签约,引进70车的产品技术和关键设备。70车的引进,为嘉陵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嘉陵进入亢奋的十年。有了CJ50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嘉陵70摩托车被车迷亲切称为“小黑驴”,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畅销车型,也正是这款“骑不坏的车”。同时也成就了嘉陵当时在民用摩托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


我突然想起了停在楼下多年的CJ50-ZC它和CJ50两轮一辆已经渐渐的被大家所遗忘。



这是嘉陵在CJ50的基础上还专为残疾人设计生产了一款正三轮残疾人摩托车CJ50-ZC,还记得小时候大姑家也有一辆一样的,那坐起来也是非常拉风的。在那时它也是唯一一款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专用摩托车。



虽然小小的它没有出现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也未曾下过机器轰鸣的赛道。但是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运输和交通工具,它见证了人们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生活的历程,它代表着我国军工企业审时度势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由“军转民”的成功案例。它也代表着中国民族企业重要的发展时期,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